质量明星专栏——我们身边的质量明星

   最近车间的看板上多了些许生气,上面出现了员工头戴卡通皇冠的照片,走近一看,原来是今年评选出来的第一季度质量之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长城永恒不变的宗旨。如何引导员工重视质量,如何在员工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与提升,这是今年开展质量之星评选活动的主要目的。此次活动,由质量管理部过程检验科,通过日常工作产品质量与现场巡检推荐,提名候选人,再根据质量明星评选条件进行评比验证,最终评选出一季度十名质量之星,并给予奖励。评选只是一种方式,而每一位质量明星身上闪烁着的品牌魅力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本期《长城换向器报》推出“质量之星”专题报道,走到他们身边,传递他们散发出来的正能量。

邓金华:朴实无华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91121

年龄:48

籍贯:安徽安庆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一车间成型拉拔

 

记者小笔记:去车间采访邓金华时,当时不在岗位上,我就找了同事打听了一下他的情况。同事眼中的他,是个做事十分认真,很有责任心的人。 每天铜材上料后,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校模,对首段拉拔出来的产品,进行测量,也就是首检工作。如发现尺寸偏差接近上限,虽然在拉拔工序上符合工艺要求的,但他还是一定要拿到后道工序去测试,确保后道工序加工出来的产品符合工艺要求,才放心生产。这样可能显得有点多此一举,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多余的举动,却避免了后道工序在工艺要求上的错误。一车间是公司生产系统的第一道口,如同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握准方向盘,控制行驶速度,才能安全顺畅的到达目的地。在见到邓金华后的采访中,他很朴实,他觉得每天坚持做,已经习惯了。他说,要把握好产品质量,没有其它窍门,就是认真地做好测量。一句简单的话,却是道出了质量控制最为实用的方法。

 

汪群松:平凡认真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10331

年龄:40

籍贯:安徽安庆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一车间冷挤压

 

记者小笔记:汪群松,对我的到来觉得突然。我问他,是否知道自己上了质量明星榜?他很是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看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他的质量感言是:只要一有空,就是去量产品,看产品。一车间之前并没有像三车间一样安装自检的语音提示,但汪群松要求自己要不断关注产品情况,确保质量。冷挤压工序,现在大部分改为自动操作,他在操作上只需把料放进送料盘,按设备开关就好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一个人同时操控三台设备,产量大幅度提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他说,机台虽然自动化了,但更要关注产品质量,如果不认真仔细,批量废品的可能性会远远大于手工操作。

 

金关荣:做好三件事把好质量关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71012

年龄:41

籍贯:安徽安庆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二车间排片组

 

采访小笔记:排片是所有工序中唯一一道纯手工的工序,这个岗位需要的是一种耐力与坚持。我在招聘过程中也面试过不少年轻姑娘,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放弃,都是因为坚持不了每天如此反复的工作方式。但每一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金关荣就用她的工作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员工的坚持。接近9年的工龄,我对她在排片质量方面的心得很是感兴趣。她告诉我,她其实也就做了三件事,一个是事先检查铜排,二是排片过程中留意是否有废品,第三就是排好后要再检查一遍。她其实正是运用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进行了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事实上,最好的理论实践者都来自平凡的员工当中。

 

向永青:质量是马虎不得的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4714

年龄:42

籍贯:湖南新化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二车间压制组

 采访小笔记:向永青,又是一个70后的员工。不管是汪群松、邓金华还是他,他们身上都有70后特有的诚恳、朴素、踏实的特点,虽然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虽然他们都不善言辞,但他们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工作、对质量的态度。有采访中,问到质量控制上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时,他告诉我,曾经有一次在加工Q518C产品时,这是一款大产品。当时用来调整产品云母片位置的云母圈断裂了,他心想用手按紧拼在一块就没有多大问题,就这样做了一批产品。产品加工完后,他发现产品云母槽里漏进去了少量的电木粉料,不留意不容易察觉,他想应该影响不大。但在做第二批产品时,他发现产品云母槽里漏进去的电木粉料比之前多了。这时他立即停止加工,向上级汇报,经过质检人员的再三检查确认后,说“好在及时发现,不然会造成批量废品”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坚持做自检,只要出现异常现象就及时汇报。他说,自检是最重要的,虽然每天巡检都会在车间抽查产品,但一个车间这么多员工如果都等巡检来发现问题,那已经太晚了,所以做好自检是关键。

 

张振伟:让自检成为习惯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744

年龄:32

籍贯:河南蔡县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三车间流水线

 

采访小笔记:张振伟,在采访之前高高的个头给我印象最深,因为他经常出现在拔河队伍里,不管是公司内部比赛还是代表公司外出比赛,都会有他的身影。今天我看到他,还打趣到“,看来你不仅是运动健将,还是质量能手啊!”他摸着后脑勺,腼腆地笑着,那小眼睛笑成了一条线,很是有意思。但当我问到关于质量方面他是怎么控制时,他变得很是认真。他说,他坚持每半小时的自检,有次不知什么原因自检广播没有播放,他纳闷怎么还没到自检时间,半小时应该已经到了啊。在没有广播提醒的情况下,他还是会坚持自检。如果遇到操作的设备不稳定时,他就隔几分钟、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做自检,时刻关注产品质量。工作近8年,他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些产品在很小的偏差范围内,不留意是不好察觉的,很可能连检验员也有可能会遗漏掉,但他不会追个空子,都会严格报废品。我说“报废品不是会损害到你自己利益吗?”他笑着说,“我一直严格控制质量,废品率很低的,就算有损失也是很小的。但是如果发到客户手中,那给公司造成的是大损失。”看来拔河精神真是互通的。

 

周付勇:倔强的质量卫士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71020

年龄:35

籍贯:河南蔡县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三车间流水线

 

采访小笔记:大家喜欢开玩笑说,周付勇所在的这条流水线是精英组合。采访时我问过她为什么大家这么说。她笑着说“大家只是随便说的。但是有时候确实也很奇怪,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设备,我们3个人能做4000多只,别人4个人却只能做2500左右。”其实这肯定不是像她这么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奇怪或者是凑巧的事情。这其中离不开她们一组人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与团队合作。跟她在一条线工作4年的同事说起来她来都是很肯定,对她的做事风格很佩服,一些认识她的检验员,说她是个脾气很倔的人。她倔在认真,倔在坚持原则。工作中当她发现加工出来的产品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偏差较大时,她就会坚持做一个测量一个,这样在很多人看来是麻烦的事,但她觉得现在麻烦点是为了不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麻烦。在遇到设备故障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掉时,她不因赶产量而凑合做产品,坚持不做产品,直到完全解决问题。她高度的质量意识也感染同一条线的“战友”们,不会因此相互抱怨,这样的团队被称为精英组合,其实也很能理解了。在问到有什么质量心得可以分享,供现在新员工学习的,她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做好自检,做事再认真一点,再仔细一点,其实质量是很好控制的。

 

何志英: 用心做好产品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3911

年龄:39

籍贯:安徽安庆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六车间车内钩

 

采访小笔记:何志英,12年的老员工,从外形上一看就是个女汉子,给人感觉是一个十分爽快的人。我问她对于质量控制方面是怎么做的,她的回答更是简洁爽快——“多量多看”。生产车间在重视质量同时,也是十分重视产量的,那这两者她是怎么来实现的?她说,经常测量跟观看产品外观质量,这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影响产量的,每个产品也就多花几秒钟去观察,反而质量好了,合格的产品多了,产量自然不会少。平时在加工产品时,发现不稳定时,那就需要多量,这样才能避免批量废品。从组长口中了解到,她不单单是质量做得好,技能也好、效率也高。基本上量少,难做的产品,都会找她做,她也从来不挑剔、不埋怨。

 

李小慧  活的质量辞典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05218

年龄:30

籍贯:四川南充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产品检验科检验员

采访小笔记:检验员,这个岗位本身肩负着质量的重担,因此能成为检验员中的质量之星,那更是不容易。李小慧,小小的身躯,却有着对质量坚定的信念。拥有十年质检工作经验的她,仍时刻提醒自己:“眼睛比不了机器,因此我要更仔细。”除了看产品仔细点,她说其实检验员没有多高深的技艺,就是靠平日的积累。只要一出现质量问题,就要记在心里,第二次一拿到有类似问题的产品就可以快速地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找到,把它剔除掉。其实每一个老员工都是一本现成的“质量辞典”,新员工可以在遇到判断不出的质量问题,应该多向她们请教,用心去记录,让自己也早日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质量辞典”。

 

90后的好榜样

周晓强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14227

年龄:23

籍贯:安徽安庆

学历:高中                   

工作岗位:三车间流水线

 

余同霖

个人档案:

入司时间:201475

年龄:19

籍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学历:初中                   

工作岗位:三车间流水线

采访小笔记:采访这两名员工,有种好事多磨的感觉。一直在夜班碰不到,但又不想放弃,因为他们是此次质量之星中,唯一两位90后,看到以上人物的采访为止,很多人会说,他(她)们都是“元老级”员工,有这么多年的经验,质量自然做得好。因此对他们两人的采访,显得很有意义,所以特地等到夜班去采访。在车间看到这两位员工时,正巧他们正准备开工,边看他们做准备前的工作,边与他们聊天。设备点检,首检,他们每做一步,我会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一步步有序地进行着。在采访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带着90后特有的腼腆,但对质量控制却有着各自清晰的认识。周晓强,他虽然二次进厂,但前后加起来也就2年时间,他说他也有过质量上的失误,那是在第一次进厂,铰孔工序最怕的就是孔的大小没控制好,当时以为前面测几个没问题就好了,之后没有再关注,后来出现了喇叭孔现象的批量废品。自那以后,他尽量做到每一个都测量。他说测量花进去的时间跟换来的好质量是成正比的。余同霖,才19岁的他,外表虽显稚嫩,但在谈到做产品时,却透露出90后少有的稳重。他说,当时都转正了,却连换把刀都还不会,总想找别人帮忙,但是有次找不到同事,去找线长帮忙换,反而被线长训骂了一顿。这一训也训醒了他,事事不能都指望别人。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注设备、多测量产品,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别人,多学多做。这是他从此之后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

 

记者手记:在这次的质量明星采访中,我发现越是采访到后面,越是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其实要想控制好质量根本没有什么独门秘诀。这些员工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高谈阔论,他(她)们有的是对工作的忠诚度,将质量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习惯中。从对他(她)们的采访中不难发现,她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多量多看”,如果真要说法宝,那这是他(她)对控制好质量最有效的法宝。这对于其它员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简单易行,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坚持做好日常自检,多察看产品外观,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汇报,相信每个人都是质量之星。下一个季度的看板上会有你吗?我们拭目以待。